"); MsgBox.document.write (" "+Item+""); MsgBox.document.write ("
"); MsgBox.document.close(); MsgBox.print(); MsgBox.close(); }
张九龄谢公楼题诗考
来源: 张鸿祥 日期:2014-10-17 【字号:

唐朝宰相张九龄曾作《题谢公楼》诗一首:“谢公楼上好醇酒,二百青蚨买一斗。红泥乍辟绿蚁浮,玉碗纔倾黄蜜剖。”昔日汀州城里曾经建有谢公楼一座,所以许多人认为这首诗是张九龄游历汀州时,汀州官员在谢公楼为他接风,张趁着酒兴所题。有人考证说,张九龄当年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弟弟张九皋来汀州的,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说,当年张九龄在谢公楼上喝的酒就是汀州客家米酒。这一说法自清代以来以讹传讹,流传至今,致使汀人误以为确有其事,而津津乐道。其实张九龄是否来过长汀,只要简单了解一下张九龄的生平便真相大白。

张九龄是我国唐代宰相,著名诗人,韶州曲江(今广东省韶关市)人,生于678年,卒于740年。汀州建州于唐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汀州建州四年后张九龄去世。此时的汀州还只是初创时期,州址位于上杭城北5里的九州乡(又称旧州)。不久后,汀州州治搬迁至现在长汀城东5华里的东坊口大丘头。又因“民多疾疫,岁屡不登”,“吏民进状请迁治”。于是,汀州刺史陈剑于唐大历四年(769年),将汀州州治迁“卧龙山阳白石村”(即现长汀城址),“筑土为城”。

以上史料表明,张九龄去世29年后,汀州才迁至现址建设城垣,而汀州谢公楼的建造则肯定是在修建城垣以后的事了。据志载,汀州谢公楼“在府治南”,即现汀城南门一带。因此,张九龄绝对不可能到过他死后29年才创建的汀州城。在张九龄的年谱中,也没有关于他来过汀州的记载。其实,民国《长汀县志》也对张九龄是否来过汀州存疑。但据说《韶州志》里,记载了张九龄作过谢公楼诗,所以有人认为张九龄一定来过汀州。至于张九龄喝的是客家米酒一说,则是近年来为了宣传客家,凡事都与客家挂钩,牵强附会而来的。孰不知唐开元年间客家民系远未形成,当时汀江流域捡责得各州避役流民3000余户,才奏置汀州。当时的居民是以畲民、瑶民为主,300多年后即宋元期间,大量中原汉民南迁,才形成客家民系。

谢公楼即谢眺楼。谢眺(464—499),南朝齐诗人,他发展了我国的山水诗,并善辞赋和散文,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谢眺于南齐明帝建武年间(494—496)出任安徽宣城太守,任上于宣城城关陵阳山顶造一室,取名曰“高斋”。宣城人为怀念谢眺,于“高斋”旧址新建一楼,初名“北楼”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多次来宣城,登此楼凭吊,赋诗抒怀。其中《秋登宣城谢眺北楼》,快炙人口,千古流传:“江城如画里,山晚望晴空。两水夹明镜,双桥落彩虹。人烟寒橘柚,秋色老梧桐。谁念北楼上,临风怀谢公?”正因为李白诗的最后一句“临风怀谢公”,北楼才被称为“谢公楼”、“谢眺楼”。该楼从此扬名天下,是江南四大文化名楼,成为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处标志。

张九龄没有到过汀州是毋容置疑的。但《韶州志》里为什么会记载张九龄的谢公楼诗?其实,唐宋以来,文人雅士凭吊怀古演为风尚,成为美谈。张九龄身为宰相,又是著名诗人,他完全有可能和李白等文人一样,发思古之幽情,慕名来到安徽宣城谢公楼,缅怀前辈诗人,并写下了题谢公楼一诗。

这样,所有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。当年因为资讯不发达,外地的谢公楼不为汀人所知,许多人以为谢公楼只有汀州一处。其实,张九龄到过的谢公楼,彼楼非此楼也。但愿我们不要再犯低级错误,让史学家们贻笑大方。